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印象材料 > 人物专访 > 正文
材料中心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 | 陶琨老师访谈记录

陶琨,男,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金相与热处理专业,后来调入工程物理系任教,参与组建材料学院中心实验室,曾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如今已退休,但仍在中心实验室担任顾问。


01 关于中心实验室

作为材料学院中心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陶老师在中心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中心实验室的操作基本上都是陶老师承担的。

中心实验室1979年从一穷二白,当时很条件艰苦,经费有限,陶老师克服种种困难,将实验室发展起来。如今中心实验室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实在的公用实验室,取得广泛好评。

陶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在建立和发展中心实验室的过程中总结得出的四点心得:

一、强调跨学科联合。实验室的组成人员不能太单调,要由不同学科的人组成,比如材料系的、化工系的、机械系的等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资源紧张的时期可以避免中心实验室主要由某一些教研组使用,保证资源的共享;二是不同学科人员间的交流可以有互相启发的效果,促进实验室技术的发展。

二、中心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陶老师举例说,中心实验室最近要新进两台仪器,并且这两台仪器的购买费用的70%都是国家的投资。如果没有国家多年来的持续大力支持,中心实验室也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三、强调自力更生。在实验室发展的过程中,添置新的、性能更好的实验仪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么资金从哪里来?一味地依赖他人,向学校和国家申请资金支持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的自力更生。

四、数据质量是生命。中心实验室作为一个服务单位,保证给出的数据的高质量是第一位的。基于错误的数据和数据的错误使用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此就需要精度足够高的仪器和使用者对仪器有足够的了解。

中心实验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问题。在中心实验室建立之初,为了保证实验室的仪器的公平、公正、公开、开放的服务,陶老师就提出并设置严格的实验室章程,规定:实验室人员不得和任何课题组合作,禁止使用用户的样品或与课题组合作发表文章;实验室人员不得进行专门材料的研究,以避免服务有所倾向。这样严格的章程成功地保证了中心实验室服务的公正,为实验室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是,这样对科研的严格限制使得中心实验室在学术界的地位并不高,难以继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心实验室。陶老师说,当时设置如此严格的章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实验设备十分匮乏,而使用实验设备支持学科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现在的历史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后来人的继续努力了。

二、对仪器的了解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难免有出现故障的时候,陶老师在维修仪器和改进仪器设计这方面就有着丰富的经验。陶老师说,要想使用仪器得到高质量的数据,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对仪器的充分了解,现在的很多人在这方面就有所不足,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不会维修仪器上。如果仪器一出现什么问题就找仪器生产公司的工程师来维修,那你用仪器用到最后还只是停留在操作工的水平,很难在技术上取得什么大的突破。现在有些人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在思想上对了解、维修和改进仪器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02 关于陶老师的科研

陶老师自2000年退休以来,坚持在中心实验室当顾问,甚至还帮忙修仪器设备,一直都在为祖国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陶老师谈到自己当时留校任职的原因时,称自己想法很简单,主要就是服从党和国家的分配,且就是余生一辈子的事。“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全力以赴在实验室”“总的爱国的这个立场我是坚定的,我相信我是一个正规的经典的共产党人”

陶老师的科研主要是XRD领域,且作出了巨大供给,甚至自编了一款XRD的分析软件,源代码约20万行THCLXRPD分析程序,这是国内仅有的中文完整版软件,性能堪比国外。“我主要的精力基本上都用在XRD上的,尤其又倾注在XRD仪器上,而在仪器上呢,又完全侧重于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基本都在做这个工作。最近我还在努力,和一些大厂子,国产工厂,给他们谈合作,希望把国产的仪器相应技术发展一下。”


03 陶老师对学生的建议与期望



1、 细节决定一切。这一点在数据获得与使用这方面尤为突出。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卡脖子”问题,陶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一些技术细节上没有攻克,没有注意的问题,需要的就是科研人员耐心地努力钻研细节。

2、打好本学科知识基础,安心钻研本职工作非常重要。要想做好科研,本学科的知识必须学得十分扎实,这样才能有潜心钻研本学科,取得一定进展的前提。要是科研过程中基础知识不过关,做实验都不清楚实验的目的,甚至犯了概念性的错误,那可是很严重的问题。

3 、 要有广泛的见识。做科研,需要懂的知识够多。不一定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学习得多么深入,但是基础的原理还是需要了解。人们常说“举一反三”,没有对多学科的广泛了解,只有那“一”是没法“反三”的。陶老师仍以维修仪器为例,要想修好仪器,只有知道仪器的原理是不够的,必要的机械常识必须要有。

4、要有质疑精神。这一点要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书本上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很多仪器的设计也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不能对这些一味地相信。如果缺少质疑的精神,都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与方法,那科研的学术思想从何而来呢?

5、要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首先要懂得社会,才能知道如何奋斗。现在很多人强调团队精神,清华的学生确实也有缺乏团队精神的情况存在,但是如果因为想要发挥团队精神而忽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竞争,那就会出问题。


04 同学感悟

李政:本次采访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陶老师娓娓道来中心实验室的创办与进步,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自力更生中发展,在跨学科交流中飞跃,最终实现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水平。实验室的发展与科研也是紧密相关,陶老师告诉科研与学习,一定要抓住细节,打牢基础知识,重视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别人办不了的事,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才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成就。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当牢记陶老师的嘱托,提升自我,思索自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晏博文:很高兴能够与陶琨老师这样一位耄耋之年而依然精神矍铄的老教授进行一次交流,在三个小时的交流之中我的收获很多。陶老师曾经进行过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对于我们的学业与科研有许多独特的看法与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


文稿| 材料学院材01支部

编辑 | 马梦晗 周灵犀

策划 | 材料研团

审核 | 刘欣童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逸夫技术科学楼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