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刚毅坚卓,砥砺拓新 | 不忘运动初心,深耕体育事业——材料学院1990级校友刘波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秉承“刚毅坚卓”的院训,育大国之材;材料师生以“顶天立地”为己任,成时代之料。砥砺奋斗数十年,硕果累累;展望奋进新征程,拓新不息。值此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暨材料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材料学院本研协力,紧密围绕「刚毅坚卓,砥砺拓新」主题,开设材料学院“校友专访”系列采访,通过采访材料学院杰出校友及老师,传递清华材料人的榜样力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材料人指路引航。

刘波 清华大学体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校工会副主席,兼任中国奥委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体组副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1998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材料系工学学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学硕士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体制比较、体教融合和大学体育教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德文和中文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北京市优秀团干部和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励。

【初遇材料深印记,迎战“马杯”斩佳绩】

1990年至1995年,刘波老师在材料系攻读学士学位,谈起当年在材料系的经历,有三点尤为深刻:一是材料学科和工科训练的严谨缜密,二是材料系潜移默化教给他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清华精神,三是上课时老师的言传身教。严谨性使他德国深造时更容易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清华精神、自信态度和授课教师的影响使他在参加工作、教导学生时更能找准定位、找到自信、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当年刘波老师带领材料系同学积极参与“马杯”,取得乙组亚军,成为材料系历史最佳成绩。虽然未能成功夺冠,但对于当时“新生”的材料系来说,这已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在他看来,之所以能取得佳绩,除了他和其他热爱体育的同学的积极带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材料系有很好的体育传统和底蕴。院系有体育传统、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才能有群众基础,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佳绩。另外,学生体质健硕、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也是院系能在“马杯”中取得佳绩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对材料学院、清华其他院系甚至全国高校来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之前均有所下降,尤其在1996年形成一个转折。在刘波老师看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1996年大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对体育投入减少;二是互联网的普及,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愿意选择玩游戏、看短视频等,而不愿意选择需要付出较多体力和精力的体育活动。这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学校也在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以适应客观现状,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如举办校园马拉松、本科新生开学上第一堂体育课、要求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等。

如今材料学院已不再招收本科新生,学院在两年之后只有研究生。在此新形势下,学院各方面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包括体育工作的开展。刘波老师认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有不同特点,体育工作也有不同要求。本科生体育参与很多时候带有强制性,通过设置必修课程和必要的课外锻炼要求,来提高同学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养成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因此开展本科生体育工作有两个重点,一是上好本科生体育课,二是完善院系“马杯”竞赛体系。但对于研究生参与体育,一般采取的是鼓励、引导的态度,为研究生提供活动平台、创造锻炼条件,让研究生可以以各种方式组成队伍参与体育活动。在此新形势下,材料学院体育工作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出调整,一是根据传统保留自己的特色项目,通过开展这些特色项目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二是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组成队伍来参与体育赛事,如行政班、导师组、课题组等。

1992年参加校运会3000米障碍比赛(东大操场)

【体育传统贯始终,“清华模式”渐完整】

清华体育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独树一帜,是全国高校体育工作的标杆和旗帜。作为学校体育部主任,刘波老师管理统筹全校的体育工作。清华体育传统源远流长,1911年建校,1912年成立体育部。从最早马约翰先生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到五六十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到陈希老师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人格并重,再到2017年学校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包括2014年研究生会自发喊出口号“无体育,不清华”等等,贯穿其中的是清华始终坚持优秀体育传统,这是清华体育工作最宝贵的财富。

从清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高水平体育代表队的发展,能够起到营造校园良好体育氛围、带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角度来看,清华在田径、射击、篮球等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这种“清华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训之间的矛盾难以根除,校际竞技文化的缺失等。

刘波老师曾于2003-2008年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攻读体育科学博士学位,研究体教融合与大学竞技体育,对国内的相关体育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他看来,学训矛盾不只存在于清华,而是普遍存在于全国高校,清华属于解决学训矛盾较好的正面案例。清华通过将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编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设置五年学制等做法,有效平衡保证了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推广的经验模式。

校际竞技文化的缺失是一个现实问题,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各类比赛较多,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相比于举办校际竞技,学校更倾向于参与全国性体育比赛;二是过于看重比赛结果,且社会对校际竞技的结果不太认可。全国性比赛进入四强就算强队,但两校间的比赛结果非赢即输,是第一与倒数第一的问题,为两校竞技带来了困扰。这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校际竞技没能形成很好的传统,大家不太看重相关比赛,这在后续工作中亟需改善。

2003年在科隆莱茵河畔

【亲身经验再分享,寄语学子壮成长】

刘波老师在本科时加入学校体育代表队,在保证学习的基础下经常进行中长跑训练。经过刻苦努力,他的学习和运动成绩均有很大提高。他很好地平衡了课程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分配,对于各位同学适应清华生活、调整自身状态,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如何把握好时间,他谈到,一是分清主次、找准定位、把握重点,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学生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获得成长,因此把主要时间用在学习科研、发展爱好、参与社工等都是积极的,过度沉迷于游戏、短视频等是消极的。对不同年级的同学来说,分配时间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大一需要侧重于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心态,而到大三就需要侧重于为未来读研、出国或就业做准备,为不同毕业去向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二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全身心投入,不能一心多用。他分享到,本科期间他最期待的事是下午4点开始的训练,一般都是带着钉鞋去教室上课,下课铃声一响就迫不及待地冲向东大操场。虽然是带着钉鞋去上课,但他上课时始终能保持认真听讲的状态,从不考虑训练的事,同样训练时也不想学习上的事。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集中精神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得最好,一心多用反而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

刘波老师在清华求学、任职已有27年时间,对清华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深入了解。对于材料学院学弟学妹的个人发展,他基于自身经历提供了一些建议。一是花时间尽快适应清华生活,调整学习生活状态。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过程比较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适应,包括能自如生活在清华园里、正确面对挑战和挫折、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二是明晰自己的未来追求,并开始为之充分准备。要结合自身特点,思考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从哪个方向去发展。这可以不是特别具体的目标,可以只是一个大方向,因为未来成长过程中一个偶然因素可能就会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充分利用好清华提供的资源,包括学习、体育、社团、就业等各方面资源。比如体育方面,学校的运动场馆众多,能够充分满足同学的运动需求,且比社会上能提供的资源更加便利、更加优质,同学可以充分利用,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运动习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2019年带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意大利那不勒斯)

【院系改革定初心,十年院庆前程锦】

刘波老师于1990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除到德国作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学位外,人生中27年的时间都在清华求学或任职。在他看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数十年来清华大学和材料学院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办公教学大楼、学生活动场所显著增多,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场地;教育软件方面,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如今已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开始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迈进。

对于学院,刘波老师见证了材料系从建系初期、到成立学院、到停招本科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对于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期待。一是以十周年为契机,深刻总结建院十年、建系三十五年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各方面的经验,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二是组织好校友工作,增强校友凝聚力,挖掘校友资源,激励校友为学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自1988年材料系建系,分别从化工系、工物系、机械系分一个班,到1989年材料系正式对外招生,再到2013年成立材料学院并开始招生,最后到如今材料学院本科生划归至书院,清华材料专业已历经35年征程。材料学院的人才培养一直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适应学校发展计划进行改革,但不论发生哪些变化、作出哪些改革,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2020年疫情期间给大一新生上第一堂体育课(西体育馆)

刘波老师衷心表达了对材料学院十周年院庆的寄语:希望既年轻又不算年轻的材料学院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在学科建设领域和人才培养领域,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为清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逸夫技术科学楼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