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秉承“刚毅坚卓”的院训,育大国之材;材料师生以“顶天立地”为己任,成时代之料。砥砺奋斗数十年,硕果累累;展望奋进新征程,拓新不息。值此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暨材料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材料学院本研协力,紧密围绕「刚毅坚卓,砥砺拓新」主题,开设材料学院“校友专访”系列采访,通过采访材料学院杰出校友及老师,传递清华材料人的榜样力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材料人指路引航。
金兼斌 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1997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得工学硕士,2002年12月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多家中英文学术刊物的编委,兼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研究方向为媒介使用与效果、科学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之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2016-2020)总负责人,并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曾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八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等荣誉。
【文理兼容,学科交叉中寻找自我】
博学多才,自强不息
金兼斌老师在清华刚入学时,专业为工程物理系核材料专业。1988年,随着清华大学响应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宽口径教育培养模式,金老师所在的班级整体进入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90年开始,出于对社会科学的喜欢,金老师选学了当时中文系的科技编辑专业作为第二学位。92年在中文系毕业取得第二学士学位后,金老师便留在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工作,并在工作期间攻读了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的硕士学位。1998年1月,金老师公派前往香港浸会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2001年底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回到清华大学,成为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的一名老师。
▲ 图1 2018年金兼斌老师回香港浸会大学参加传理学院50周年庆并获颁“杰出传理人”
问及为什么选择回到清华做一名老师时,金老师笑称自己“从未离开过清华”。在90年代毕业时,金老师面临着一个选择:大部分同学的毕业去向,有去90年代非常时兴的外企工作的,也有去科技出版社或相关报社的科教版做编辑记者的,但出于对自身社会经验不足的顾虑和对清华环境的偏爱等多方面考量,金老师非常坚定地选择继续留在清华,也就是留在“比较自在的舒适区”。
坚韧磨砺,勇担重任
在清华对“双肩挑”干部的长期考察过程中,2022年10月,学校任命金兼斌老师为图书馆馆长。问及是何种契机成为图书馆馆长时,金老师认为自身的多学科背景或是重要因素。在清华生活的30多年,他先后从工物系,到材料系、中文系、经管学院,最后到新闻学院。金老师笑道:“如果到清华大学清芬三楼教师餐厅,碰到几乎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对话”。同时,金老师在新闻学院曾担任过两任党委书记,对于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也有一定的经验。
谈及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金老师认为这个职位在清华大学的服务支撑体系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清华这样一个学术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图书馆馆长都应该有很严苛的标准。但金老师表示,包括材料系在内的多年清华求学经历,给了自己充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勇敢接受这个挑战。
从去年10月至今,金老师的工作时间尚未满一年,且其中经历了一波严重疫情,因此金老师的图书馆工作仍然在适应中。他参与了大量活动去了解和熟悉图书馆的基本运作和行业规则,发现图书馆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了许多关于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建设、服务的全新探索。金老师认为,作为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一位老师,“最初主要是作为一个使用者、一个读者、一个用户,现在作为一个建设者,我想我们有很多的想法,也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
【学无止境,追寻内心规划未来】
学科转变的心路历程
金兼斌老师学识渊博、文理兼习。问及他改变专业的想法,金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方面是顺应内心的一种寻找,或者是对自身定位的一种自觉,另一方面,每个阶段对我来说都很自然,或者说没有太多选项可以选择。”金老师以他选择科技编辑作为第二学位的经历为例,当时清华还没有在人文社科方向对外招生,但有面向校内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科技编辑第二学位,于是他非常坚定地选择报名,由此成为他学科转向的第一步。
1995年前后,清华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金老师意识到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研究技能,于是,他选择在经管学院管理工程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期间,金老师一边攻读管理工程系的硕士学位,一边在中文系当讲师并兼做学生管理工作。1997年3月,拿到硕士学位后,金老师决定要继续攻读博士。“我觉得我仍然没有完全进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没有找到比较踏实的、规范的、自信的一种学术研究状态。因此,在98年我选择到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去攻读博士学位。”再后来,金老师加入清华新成立的新闻传播学科,最终完成了从理工科到社会科学的转变。在这个分三步走的学科转变中,一方面,因为对文科的知识积累与兴趣,金老师较为轻松地度过了转变过程。“我从小对文史哲一直比较感兴趣,这种兴趣使得我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和积淀,从理工科转到社会科学的过程自然而然。”另一方面,金老师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充分借助了理工科思维的力量。“我的研究偏量化、实证,在新闻学院里教授的课程包括不少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这些都离不开我原来积累的理工科基础。”
助力材子生涯规划
在谈到当今大学生应该怎样选择专业和方向时,金兼斌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对于“热门专业”与“天坑专业”的说法保持理性。“我经常给学生讲这个问题,每一个专业就像我们不同的人一样,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在我们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么是内在的兴趣,要么是外在受到某种感召或激励。我们清华有爱国奉献的传统,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多前辈校友以身许国,为了国家建设更换专业的例子不计其数。事实上,工物系第一届学生就是从其他专业选拔重组的。因此选择专业,很多时候未必一定一开始就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也可能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干一行爱一行。”
对于大学学到的知识与未来工作的相关性,金老师认为,大学的知识像是画画的底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觉得理工科的学习也好,后来人文社科的学习也好,更多的是体现了看待事物的不同逻辑和方法。理工科的学习和训练给了我比较清晰的逻辑性,人文社科的学习和训练则让我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思考和体会,两者相得益彰。”
金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对处于生涯规划迷茫阶段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人生事业的建议。“《三国演义》开篇有句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认为现在可能又到了分久必合的的阶段。很多精细化的学科、行业,现在正在走向融合,比如说现在的大类招生和书院管理。”在这种背景下,金老师认为同学不需要太执着于未来工作和当前学习是否一致,或是哪个专业、工作是比较冷门或热门,需要更多考虑的,第一是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所在,第二是兼顾国家、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这样无论是个人的潜力和发展,还是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抑或是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都会最大限度得到提升。
▲ 图2 2021年4月底部分材科六同学在大礼堂前参加毕业30周年庆
【心向母校,见证清华三十年变迁】
新媒介、新生活
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金兼斌老师已经在清华学习工作了三十余年。金老师笑称学生时代的自己是一位文艺青年,写诗、弹吉他、练字、参加周末舞会……这些文艺元素构成了金老师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三十余年间,清华的校园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此之外,金老师还特别指出了媒介环境的变化。金老师表示:“媒介很重要,它可能定义某一个社会的人们主流的消遣、娱乐、工作、生活交流的方式。”过去的生活比较简单和纯粹,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安静地学习和生活。现在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内心容易变得焦虑而浮躁。金老师强调:“增加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减少对外界的无谓关注,不要在焦虑里耗费自己的精神。”
与材料学院的情缘
提及材料系,金兼斌老师表示:“这五年对我的职业生涯是一种底色,常常给我温暖和力量。回过头来发现,同一宿舍、同一班级之间的情谊,都是我特别宝贵的财富。”从18岁到23岁,金老师从材料系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与人相处和解决日常生活矛盾的方式。金老师仍然与当年的同窗们保持联系,不定期聚会,例如他时常来到材料学院与张政军老师聊天喝茶。
▲ 图3 在美国Intel工作的材科六同宿舍同学李勇刚2023年6月份回校与金兼斌老师摄于图书馆庭院
金兼斌老师十分认可材料学院“刚毅坚卓”的院训,他表示:“作为材料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需要用这种品质来勉励自己,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能力和勇气,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耐心和韧性。”材料行业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金老师非常关注材料学院的发展,每次看到学院师生取得杰出成绩时,他都会非常振奋。恰逢材料学院十周年院庆,金老师衷心地祝愿材料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好:“清华材料刚毅坚卓,祝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十周年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