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新闻 > 正文
我的材式记忆|1991 级材料系校友刘耀诚:10号楼-永远眷念的福地



2017-05-22_5922bd7be4abf.jpg_300x225.jpg

百年校庆时几位材料系校友在10号楼前合影(前排左起第2位为刘耀诚校友)


2017-05-22_5922bd7ad8c2d.jpg_300x300.jpg

老10号楼正面老10号楼正面


2017-05-22_5922bd7b50368.jpg_300x225.jpg

2011年改成设备处办公室后的10号楼


2017-05-22_5922bd7badb34.jpg_300x225.jpg

拆除前的10号楼

【本篇文章是「我的材式记忆」系列微信推送的第一篇。该系列是清华大学校庆 106 周年之际,材料学院邀请校友撰写的回忆大学时代的文章集锦,每篇文章都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材子材女」们曾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年华,将过去的美好回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九十年代的 10 号楼,是材料系男生温馨的家。从那里出发,材子们挥洒豪情,铭刻青春。今日楼已不在,留下无数故事,令人魂牵梦萦。



校友介绍



刘耀诚,1991 级材料系校友。现为歌尔资本管理合伙人。

1991 年进清华的时候,清华园金秋的美景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一道道波澜——兴奋、激动、赞叹。然而,当我跟随 9 字班(1989 级)的师兄走进宿舍楼的时候,却是无比的失望——材料系男生当年住 10 号楼,一座旧楼,外面看有点像当时县城里年头久远的砖瓦房,走廊里黑漆漆、阴凉阴凉的。

新生入学教育几天下来,见识了材料系的几个办公楼,更是有一种来错地方的感觉。系馆是一座老旧的平房,整个材料系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校园不同的角落: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土木馆和旧水利馆,金属材料在东主楼的四层,材料物理在工物馆,似乎没有哪一个地方能给人那种神圣知识殿堂的感觉。入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每说起材料系,脑子里都无法与一个实体对应起来。


多年之后回想,当初的材料系刚刚建系三年,就像一个创业公司,白手起家,条件艰苦,从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人,到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这个创业团队去设计、去安排、去实施。经历着这种创业过程的团队,没有优越的条件,也没有丰富的资源,却有一种历练、一种胆识、一种敢于创造一切的勇气。今天,材料系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材料学院,学术地位蒸蒸日上,培养的学生遍布全球,地点也搬到了逸夫技术科学楼,师生们忆起当年的场景,也应该会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和感动吧。


在清华园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明白了「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道理,明白了清华的灵魂其实是传承于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身上。居住过、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自然会让人有特殊的归属感,然而时光迁移,地点变换,能把心凝聚在一起的其实是那段共同经历的岁月,是那些共同追求的梦想。


有趣的是,在 10 号楼住了几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那其实是一块难得的福地、宝地。砖瓦房其实住起来非常舒适,尤其是夏天,非常凉爽。那时候宿舍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但并没有觉得酷暑难耐。


10 号楼的位置非常优越,旁边就是东操,在清华这样一个号称「五道口业余体校」的地方,离操场近真是莫大的方便。每天下午,当广播里那「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声音响彻校园的时候,同学们都到东操锻炼。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总是容易占到想要的场地,也容易把全班的同学都拉到一起参加运动。同学之间的情谊大概有一半是在运动场上培养起来的吧。10 号楼离教学楼也近,那时候主要的上课和自习的场所是三教、四教、五教,都在我们走路十分钟之内的范围,而那些住新楼的同学可就离不开自行车了。食堂也近在咫尺,10 号楼的旁边就是八食堂,再往北一点儿有九食堂,往西有七食堂,选择丰富、方便省时。


说起七食堂,那可是很多同学魂牵梦绕的地方。挨着七食堂的 5、6、7、8 号楼都是女生楼。材料系的女生当时住 7 号楼,就在 10 号楼旁边,这应该是住 10 号楼的最大「福利」吧。初进校园的时候懵懵懂懂,后来才明白,原来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能住 10 号楼,令多少清华男生羡慕嫉妒恨啊!


在清华这种女生极度稀缺的地方,很多活动如果能有女生参与,效果都会截然不同。材料系算是女生比例比较高的了,一个班 30 人,有六七位女生。关键是住得近,有什么事都容易招呼,所以我们的班级特别有凝聚力。女生对班里、系里的活动也非常积极,加上才华出众,经常成为各种工作中的骨干。有一次全校的团支部书记集中培训,我们系十四个班,却有九位女支书,往会场一坐,把旁边几个系都惊呆了。


女生楼离得这么近,当然也成就了很多浪漫经典。我们班七位女同学,其中有四位幸福地嫁给了本班的男生,这在材料系的历史上也堪称佳话了。


在 10 号楼住了几年,对它竟是如此依恋,似乎墙上的每一块红砖都倾注了我们的情感,楼前的每一株花木都曾聆听过我们的诉说,楼里的每一级阶梯都承载了我们青春的脚步。对 10 号楼的眷恋让我们差点儿做了一回「钉子户」。


1995 年,学校决定对宿舍进行调整,把 10、11、12 号楼腾出来给新生住,便于新生军训管理,材料系男生要从 10 号楼搬到 23 号楼,与建筑系、土木系同住一个楼。消息一传出,全系各年级马上炸了锅,都不愿意搬。我当时刚刚接任系团委书记,于是成了各班同学倾诉的对象,接连几天开了无数的会,把各种不愿搬家的理由汇总了一堆,然后领着几个学生代表到学校去提意见。


当时的校党委副书记陈希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把各种意见一股脑地端给了陈希老师,具体都有什么不搬的理由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说了很多。然后陈老师开始耐心地做我们的工作,具体说了什么现在也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陈老师最后从材料系与建筑系、土木系同住一个楼讲到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讲到他在美国大学里看到这种跨专业的交流所带来的巨大创造力。这段话虽然跟搬家关系不是很大,我倒一直都记得,后来到美国,也的确有很多这方面的体会。有时候甚至想,如果我们在清华的时候能够更早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是不是能够让大学的时光有更大的收获呢?已经记不清后来搬家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反正从陈老师那边回来之后没几天,材料系的男生们就开始了在 23 号楼的幸福生活。


毕业之后,每次校庆返校,常常会到 10 号楼去看看,去寻找留在那里的青春印记。几经变迁,去年返校的时候发现 10 号楼已经被拆了,周围是一片工地,也许过段时间会有一个新的 10 号楼拔地而起。据说有材料系校友在 10 号楼被拆的时候特地去拣了几块红砖和木板留作纪念。有时与校友在一起感慨:楼会变,人会老,心中的惦念却始终不变。


现在,材料系升级为材料学院,材子材女们也住进了紫荆公寓。然而,就像 10 号楼依然存在于心底,昔日材料系的生活点滴也将永远温暖着校友们的心。酸甜苦辣,喜怒哀愁,材料人的故事将不断地得到传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个故事,都必定由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物串连而成,没有了它们,故事也将消逝。


敬请期待下期「我的材式记忆」,让我们一起来搜寻生活中的关键词,把它们串成一个横跨十年的长篇故事。



策划 / 冉 锐

徐 虹

撰稿 / 刘耀诚

图片来源 / 刘耀诚

编辑 / 杨舒航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逸夫技术科学楼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