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论坛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术之路”沈洋老师专场暨『材知有你』院友云论坛第二讲顺利举行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与建校110周年,为积极开展“百年接力、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材料学院研团总支、研究生会联合清华校友总会材料学院分会推出“学术之路”系列讲座,以“探学术之路,扬强国之志”为宗旨,邀请材料学院几代党员教师分享自身学术成长之路,激发同学投身强国伟业信念。

2021年3月31日下午2点,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会、研究生团总支、清华校友总会-材料学院分会组织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术之路”沈洋老师专场暨『材知有你』院友云论坛第二讲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沈洋老师作为主讲人。老师用严肃活泼,幽默风趣的叙事风格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一段非凡的人生际遇——博士学术与生活”的主题经历分享,结合自身经历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思政课。讲座以“在校师生线下参与”结合“院友线上参与”的方式进行,百余名校友嘉宾及师生欢聚云端,共襄盛会。



量子涨落

沈洋老师首先以“博士”的定义作为切入点,形象地将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认知边界放入“人类整体认知圈”范围内进行比较,把本科生认知范围归于一个小的同心圈,代表着人类认知体系的基础;把硕士生认知范围归于小同心圈上的杆状凸起,代表着专注于对某一领域中已有认知的掌握与熟稔;最后把博士生的认知边界聚焦于“人类整体认知圈”边界的“量子涨落”,代表着博士的工作更注重的是探索人类未知的知识领域。




为什么读博

接下来沈洋老师通过对比国内“博士”与国外“Ph.D.”两词的起源差异,分析了大部分人对于“读博”这一过程的看法,并以自身经历阐述了读博生涯中的宝贵经验。读博的目的是什么呢?沈洋老师解释道,中文中的“博士”一词重点在于精通、专业,而外文的“Ph.D.”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热爱,并以人数与学术热爱为坐标绘制了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读博原因为“追求博士头衔”与“拥有真正学术热爱”的人其实都是处于正态分布曲线两端的少数,大多数人读博的原因反而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目标”,这说出了很多在读学生的心声,也有很多人因此困惑不已,沈洋老师接着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读博的心路历程:因为机缘巧合读上了博士,刚开始也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对读博明确的目标,但并没有因此将这些作为逃避和懒惰的借口,反而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地提高自己,厚积薄发,能在机遇选择自己时,自信地对机遇说:“我准备好了!”



博士的课题选择

扫除了大家对读博的心理困惑后,沈洋老师开始在博士的课题选择问题上为大家支招。首先沈洋老师将研究分为大致两类——发散性研究和汇聚性研究,发散性研究是指以一类材料出发寻找应用场景的研究;而汇聚型研究是指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例如耐高温的航发叶片材料等。但不管是对于哪一种研究,沈洋老师都强调,在选题过程中要进行深入全面的文献调研,并与导师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环境;在破题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数据总结习惯,培养规律的证据链条思维,锻炼挖掘数据之间关联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但又不寻常的现象,最近沈洋老师课题组发现的柔性材料的铁电涡旋现象恰巧就是在处于好奇并且坚持深究现象的努力中挖掘到的。除课题本身之外,沈洋老师还强调了作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对学术报告的能力的锻炼不仅是对自身表达能力、性格的磨炼,也是往后让大家快速融入学术共同体的法宝。

在博士的学术生活之余,沈洋老师还积极建议大家丰富自己的博士生活,在能力范围内,多参加学生工作,多担当社会责任,切实做到清华人“又红又专”的特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去,同时享受帮助他人的成就感,获得幸福感。


总结

最后,沈洋老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对大家的博士生涯提出了几点总结:在工作上,认真、踏实、继承、创新;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保持对数据的新鲜感;为人处世上,懂尊重、知敬畏、成人美、救人急。

分享结束后,现场气氛活泼,反应热烈,同学积极与沈洋老师交流。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术之路”沈洋老师专场暨『材知有你』院友云论坛第二讲取得了圆满成功。


策划 | 清华校友总会材料学院分会

材料学院研究生团总支

材料学院研究生会

文案 | 郭嘉晟

图片 | 江国琛

审核 | 沈洋老师 李桐 江国琛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逸夫技术科学楼 100084